运营人际关系的那些事

TLDR :正式冻结这个频道,之后将不再更新内容(注:非 RD 频道)。我觉得,是时候专注于线下的人际关系了。不该因此羞于面对现实生活。类似这样的内容,或许更适合发到朋友圈。

1.
《三岁挚友竟成牌佬,而我浑然不知》

可能是独生子心里特有的「自我找补」吧。幸运的是,我人生中的每个阶段都曾拥有畅所欲言、无话不聊的挚友(单方面认为)。能彻夜畅谈、能一起旅行、能一起联机、能指出我身上的毛病、能去他家过夜、能跟我吵架、再或者像是阳光一样我照亮生活的,形形色色的挚友我都有过。

但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。每当结识了新的朋友,旧的关系便不可避免地逐渐淡去。相处中的细致关怀渐成敷衍,聊着聊着,便停在某个没有回复的对话框里,或者止步于某个除夕的一声问候,再也没有后续。

2.
看,那个奇特的黑眼圈

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交,终究是两码事。虽说我没多少面基经验,但每一次跟网友见面都极其冲击——印象深刻,总觉对方与我想象截然不同。给人一种「哇,他跟网上原来这么不一样」的感觉。交流时带有方言的口臭,游离的眼神,怪异的体味,又或是平平无奇的发型,这些都是很让人印象深刻的。

3.
赛博友谊是宅宅的幻想罢了.jpg

而止步于网上的好友大多数时候就是一段字符串,非常扁平化,人物形象一点都不立体。基本上大家只会愿意给你看见他愿意给你看的一面。

例如像我这种「表达能力下水道级别」、「词汇量初中水平」的理工男。可能我真正想表达的东西,以及最终实际表达的东西,可能会差了个十万八千里。

我表达能力本身是一层信息损失、你理解能力本身又是一层信息损失。两方面叠起来,若没有时常纠正误会机制,误会就会逐日增加。经常会出现那种事情,两个网友在群上对话,第三者看来完全是鸡同鸭讲,牛头不对马嘴。

网上的好友其实就是你想象中的幻想的那个好友,实际上不存在。

4.
仿生人无法通过移情测试

正因为赛博朋友的幻想性质,想和他们产生深刻的共情是极难的。为何而高兴、为何而悲伤、为何而焦虑。你真的相信自己能理解么?不,你理解不了的,即使对方耐心表达了情绪,在信息不透明的网络中,总会默认许多背景信息为双方共知,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。

共情以及关心别人的能力,大多是要在反复沟通、消解误会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起来的。但注意力像金子一样贵的时代,联系不深的网友的多愁善感又哪会值得你如此花时间去深入,还不如多玩几盘游戏。

一来二去,随着在现实生活中与人的联系变逐渐变得稀薄,对别人逐渐变得敷衍、冷漠,以至于无比自恋。这,不就是仿生人吗?(谁,谁在说 INTJ?)

5.
再华丽的文字也是要现实的阅历才会变得有力而具体

一个没有去过菜市场买菜的人,估计很难理解《香水》中格雷诺耶所出生的鱼市的腥臭味。所以不应该幻想着一辈子不去 X 国而去认为自己能理解 X 国人的生活。

这也是我不想做广东的地缚灵的原因,而是希望透过实际体验,去理解外面的生活——比如,凉茶并不是非喝不可,而去茶楼时清洗餐具也不是必要的习惯。

对于赛博电子人来说,现实生活是他们首先要逃离的地方

我一年半前曾经这么写过。但,赛博电子人也有肉身,现实生活是无法逃避的。在看到群里一群比我年幼七八岁的小朋友,讨论我尚未听闻的前沿技术时。那一刻我意识到,我已经是一个老登了,不该再那么孩子气,该承担一些周围人以及公司的责任了。(连同事名字都还没记全的我)

6.
回到一地鸡毛的朋友圈

蹩脚的自拍、前后不连贯的表述、引人发笑的观点,朋友圈可能会有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人。这里汇聚了家人、亲戚、邻居、同事,以及各种社交圈层中的人们。尽管嘈杂,但朋友圈,才是我生活最真实的映照。

我发现,常常更新朋友圈是一种好习惯。它可以简单有效地维持好友的联系,不至于某一天突然需要联系某位老朋友时,会被来一句「你是谁啊」。

7.
我也不知道要怎么做啊

试着开始去主动维护朋友关系,试着用 Reminder 进行不同周期的好友关系提醒,例如一周、一个月、半年?也就是定期清一下对面的朋友圈、TG 频道、X Timeline。顺便闲聊一下最近发生的事情,可以的话,也约出来吃个饭什么的。再或者,互送明信片什么的。生日祝福什么的。

也试着参与一些与人产生连接的线上或是线下社区,例如参与自己有兴趣的开源项目,或者是去社区做义工什么的?这种就符合「反复沟通、消解误会」的条件。多次以后就会逐渐脸熟了。

还有就是重新开启朋友圈,将一些近况同步过去。

8.
你怎么还在?

每当生活变得平淡时,我就会不自觉地开始乱搞。即使是这篇文章,我也是自己写给自己,然后用来鼓起勇气的吧。(真是,满脑子都是自己,又将自己感动了)

虽然,我的各种前科证明了,我大概率是会继续逃避,说过的话又会变成不算数。但我也接受了,起码,现在这一个时刻,我是想着去改变这个事情的。
 
 
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