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没有常识、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中二病人(话痨)的自留地。
该频道不专注于 Daily 或 News,而是一个记录我当前关注和思考内容的地方。
1. 随机事项:每月为自己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动。(大概率🐦🤣)
2. 同步内容:我会收集在其他平台上发布的内容。
3. 私人笔记:没经大脑的学习笔记以及一些个人随想。
4. ACG 内容:浓度高的部份还是挪到 另外一个频道 @tomoko_acg。
5. 内容转发:在这个频道上转发的内容并不必然代表我个人的立场。
该频道不专注于 Daily 或 News,而是一个记录我当前关注和思考内容的地方。
1. 随机事项:每月为自己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动。(大概率🐦🤣)
2. 同步内容:我会收集在其他平台上发布的内容。
3. 私人笔记:没经大脑的学习笔记以及一些个人随想。
4. ACG 内容:浓度高的部份还是挪到 另外一个频道 @tomoko_acg。
5. 内容转发:在这个频道上转发的内容并不必然代表我个人的立场。
身在福中不知福在我看来是个伪命题,因为它假定了更物质上更富裕的生活幸福感就越高。但似乎幸福感不是这么运作的,它并不是你更富裕幸福感就越高,而是「你期待你有多富裕」与「你实际有多富裕」的差值。
所以说,像我们这一代 95 后的孩子,父母一代不断重复着说那种「薪资从 10 元到 6000 元」的飞跃故事,生活也从小时 2 块钱都觉得多,逐渐膨胀到 100 块的羊毛都不想茹。以至于,从小过着就是一种对未来期待值拉满的生活。直到出来工作碰上疫情,世界就仿佛变得没有那么让人期待了。
再叠加上各种社交媒体,将世界上各种「美好的」「精心挑选过的」生活都一股脑摊你眼前。这就进一步地拉高了你的期望值。这大概就是各种抑郁症以及逃避现实的情况越来越多的时代大背景?
感想源于 高达吧 - 看到几乎都是番茄🍅家里条件这么好,还嫌自己过得拘束,实在欠修正什么的,不珍惜好日子什么的,打一顿就知道好日子不容易了什么的。
#暴论 #胡思乱想 #touch_fish
我为什么会喜欢一首歌?
从小,家里人就常说我「没有音乐细胞」。每逢节假日,老爸总会打开音响(顺带催我起床),而我却只觉得吵闹,常把音量调小甚至关掉。各种文艺晚会中,若是没有剧情的音乐表演,我总觉得毫无必要。我也始终无法理解有人能在思考时听音乐,例如写代码时,但凡有一丝声音我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,更喜欢单纯的降噪模式。或许我对声音格外敏感吧,也一度自嘲自己天生与音乐无缘。
直到 2019-03-05 这天,在课堂上不知怎的就聊起了「会因为什么原因而喜欢上一首歌呢」这个话题,我才发现原来歌单里面已经躺了几百首歌了。那是大三下学期,是我拥有第一台手机的第三年,第一台索尼 MP3 的第五年。才发现原来我也是有我喜欢的音乐的。
这一发现让我开始追根溯源。「喜欢一件事物,往往没有为什么,就像喜欢一个人」起初我也这么想,但后来在闲暇时反复思索,发现还是可以脑补一下理由的。于是,我细看了歌单里的曲目,梳理出自己的偏好:
想到这里,我隐约明白, 音乐鉴赏是一种习得性的能力,并非天生就有的 。更重要的是,喜欢一首歌,往往与我的个人阅历和情感联结息息相关,而不是单纯因为它「好听」。
首先, 阅历决定了我的音乐偏好 。比如学过乐理的人,或许能从专业角度分析一首曲子的好坏,辨识乐器,点评编曲。像芙莉莲的《勇者》以及高达 GQuuuuuuX 的《Plazma》,很多人批评完全不合适,甚至给出差评。或许他们是对的,毕竟他们的鉴赏能力可能远高于我。但即使如此,在听了 12 集 OP 后,我对《勇者》是完全讨厌不起来,甚至觉得「非它莫属」。这或许是因为,它已经融入了我观看作品时的情绪,成为一种独特的陪伴。
其次, 现场的体验也能改变我的喜好 。前几周去了佛山的草莓音乐节,在去之前,我对他们的摇滚乐完全没感觉。但在音乐节上,跟着大家在雨中一起 high 完后,我感觉这辈子都会记住这些乐队和歌曲。那一刻,音乐不再只是声音,而是与记忆和氛围绑定在一起的符号。
最深的,还是 与作品或音乐背后的思想共鸣 。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,不正是因为它能触动人心吗?
而我若无法 get 到一首歌,要么是鉴赏能力还不够,要么是我尚未经历过能与之共鸣的时刻。
我不由得感慨:若某样东西能唤起一段美好回忆,我往往会喜欢上它。至少,它能让我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故事,暂时逃避现实的无奈。
也让我想起了《小王子》中小王子的花。 「千万众生,别无二致。是你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让你的花变得独一无二」
#一家之言 #胡思乱想 #没有科学依据 #假装在思考 #摸鱼时在干什么
从小,家里人就常说我「没有音乐细胞」。每逢节假日,老爸总会打开音响(顺带催我起床),而我却只觉得吵闹,常把音量调小甚至关掉。各种文艺晚会中,若是没有剧情的音乐表演,我总觉得毫无必要。我也始终无法理解有人能在思考时听音乐,例如写代码时,但凡有一丝声音我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,更喜欢单纯的降噪模式。或许我对声音格外敏感吧,也一度自嘲自己天生与音乐无缘。
直到 2019-03-05 这天,在课堂上不知怎的就聊起了「会因为什么原因而喜欢上一首歌呢」这个话题,我才发现原来歌单里面已经躺了几百首歌了。那是大三下学期,是我拥有第一台手机的第三年,第一台索尼 MP3 的第五年。才发现原来我也是有我喜欢的音乐的。
这一发现让我开始追根溯源。「喜欢一件事物,往往没有为什么,就像喜欢一个人」起初我也这么想,但后来在闲暇时反复思索,发现还是可以脑补一下理由的。于是,我细看了歌单里的曲目,梳理出自己的偏好:
1. 几乎没有华语流行音乐。每次和朋友去 KTV,我都提不起兴致,对华语歌曲兴趣寥寥,也始终不解为何有人痴迷演唱会,又是如何爱上这些歌的。
2. 大多是动画、电视剧的 OP/ED,以及游戏里的 BGM。
3. 最近,又多了些在演唱会、音乐节上认识的歌手或团体的作品,还有朋友分享来的曲目。
想到这里,我隐约明白, 音乐鉴赏是一种习得性的能力,并非天生就有的 。更重要的是,喜欢一首歌,往往与我的个人阅历和情感联结息息相关,而不是单纯因为它「好听」。
首先, 阅历决定了我的音乐偏好 。比如学过乐理的人,或许能从专业角度分析一首曲子的好坏,辨识乐器,点评编曲。像芙莉莲的《勇者》以及高达 GQuuuuuuX 的《Plazma》,很多人批评完全不合适,甚至给出差评。或许他们是对的,毕竟他们的鉴赏能力可能远高于我。但即使如此,在听了 12 集 OP 后,我对《勇者》是完全讨厌不起来,甚至觉得「非它莫属」。这或许是因为,它已经融入了我观看作品时的情绪,成为一种独特的陪伴。
其次, 现场的体验也能改变我的喜好 。前几周去了佛山的草莓音乐节,在去之前,我对他们的摇滚乐完全没感觉。但在音乐节上,跟着大家在雨中一起 high 完后,我感觉这辈子都会记住这些乐队和歌曲。那一刻,音乐不再只是声音,而是与记忆和氛围绑定在一起的符号。
最深的,还是 与作品或音乐背后的思想共鸣 。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,不正是因为它能触动人心吗?
正如契诃夫的小说《大学生》中,一个大学生给两个村妇讲述《圣经》中使徒彼得的故事。村妇虽没什么文化,却因故事而哽咽。大学生意识到,这并非自己讲得好,而是她们全心关怀彼得灵魂的遭遇,感受到一种亲切的联结。
这便是人与作品间的神秘纽带。
而我若无法 get 到一首歌,要么是鉴赏能力还不够,要么是我尚未经历过能与之共鸣的时刻。
我不由得感慨:若某样东西能唤起一段美好回忆,我往往会喜欢上它。至少,它能让我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故事,暂时逃避现实的无奈。
也让我想起了《小王子》中小王子的花。 「千万众生,别无二致。是你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让你的花变得独一无二」
#一家之言 #胡思乱想 #没有科学依据 #假装在思考 #摸鱼时在干什么
作品中的违和感部份
我将作品中的违和感分为 「作者无力去控制」和 「作者刻意去营造」两种。
《沙丘》科技高度发达,最后战斗还是使用冷兵器肉搏。虽说在小说中是有解释的。但不得不承认,这是属于「作者也不愿出现的违和感」。毕竟作者所在的写作年代限制了作者的想象力。只能以打补丁的方式去解释这种违和感。
《天国大魔境》前期出现的牛头人剧情,特别生硬突兀,就像是作者的笔杆子被别人抢去画的。就属于 「本身可以不这样画,但是却这样画了」,是作者刻意营造的。
尤其是石黑正数,这种在写《小镇转》时连「学生的放鞋柜子的位置跟学号的关系」都设计好的作者。我很难不去怀疑这段牛头人剧情是否有更深的含义。(最近更新到露敏的过往,应该最终会指回这一件事情)
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 中漂流部份的故事足够简单,有强烈的违和感,让人印象深刻。那些违和的点,你觉得奇怪,那么就对了。
若不是知道这是一部好电影,并且李安导演这么出名。我可能会在初看之初就觉得「这个故事很假,充满了各种不真实的违和感」然后就弃坑了。不过这种违和感就是导演特意为之让你注意到的,为的就是在谜底揭开的时候让你豁然开朗()。
而《进击的巨人》里面,违和感拉满的结局,就更是有意为之了。不过是某种预埋好要去炸读者的时间胶囊~~
#胡思乱想 #肯定说错了什么 #暴论
我将作品中的违和感分为 「作者无力去控制」和 「作者刻意去营造」两种。
《沙丘》科技高度发达,最后战斗还是使用冷兵器肉搏。虽说在小说中是有解释的。但不得不承认,这是属于「作者也不愿出现的违和感」。毕竟作者所在的写作年代限制了作者的想象力。只能以打补丁的方式去解释这种违和感。
《天国大魔境》前期出现的牛头人剧情,特别生硬突兀,就像是作者的笔杆子被别人抢去画的。就属于 「本身可以不这样画,但是却这样画了」,是作者刻意营造的。
尤其是石黑正数,这种在写《小镇转》时连「学生的放鞋柜子的位置跟学号的关系」都设计好的作者。我很难不去怀疑这段牛头人剧情是否有更深的含义。(最近更新到露敏的过往,应该最终会指回这一件事情)
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 中漂流部份的故事足够简单,有强烈的违和感,让人印象深刻。那些违和的点,你觉得奇怪,那么就对了。
若不是知道这是一部好电影,并且李安导演这么出名。我可能会在初看之初就觉得「这个故事很假,充满了各种不真实的违和感」然后就弃坑了。不过这种违和感就是导演特意为之让你注意到的,为的就是在谜底揭开的时候让你豁然开朗()。
而《进击的巨人》里面,违和感拉满的结局,就更是有意为之了。不过是某种预埋好要去炸读者的时间胶囊~~
#胡思乱想 #肯定说错了什么 #暴论